联系我们
重庆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联系电话:
办公室: 023-62563400
023-62563850
学生工作办公室:023-62563083
学院邮箱:jxxy@vip.cqut.edu.cn
学院拥有“机械工程”和“仪器科学与技术”两个学科。机械工程学科入选重庆市“十三五”及“十四五”一流学科建设名单,是重庆市重点学科、重庆市特色学科专业群;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是重庆市“十三五”、“十四五”重点学科。
I 机械工程学科
重庆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科紧密对接重庆市“416”科技创新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形成了精密机械测量理论与方法、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先进试验检测技术与装备、复杂曲面智能制造等特色方向。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机械专业学位博士点,瞄准国家重大需求,解决高端装备“卡脖子”问题。
1.特色优势
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解决高端装备“卡脖子”问题。提出原创时栅位移测量理论与技术,发明的纳米时栅位移传感器达国际领先水平,与央企合作成立高科技公司实现产业化,解决了我国精密位移测量器件“造得出”难题,实现自主可控。相关成果被人民日报、新华社誉为“中国精度”,亮相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和“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获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收藏。攻克新能源汽车驱动系统高速机电耦合谐振控制难题,研发出高转速、高动态性、低振动噪声的新能源汽车电驱动试验台,实现了性能智能监控和快速可靠试验,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孵化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重庆理工清研凌创,实现销售收入超15亿元,显著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进步。
2.师资队伍
拥有自主培育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在内的专任教师100余人,其中国家级和省部级人才37名,正高级职称34人,45岁以下比例为57.9%。引进包括20余名国内外专家为兼职教授,组建院士创新团队,聘任32名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高层次人才。拥有“力学系列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重庆高校创新团队、重庆市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省部级教学科研团队14个。
3.科学研究
近5年共承担科研项目500余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61项,到账总经费超3.36亿元。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3项,其中牵头获201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08年度中国专利金奖;获省部级一等奖7项(牵头5项)。
打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化”创新链条,成立新能源汽车智能检测与装备研究院,共建中国通用重庆数控机床研究院、纳米时栅成果转化基地,构建“基准装置+国家级平台+产业化基地”三合一平台,支撑重庆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4.人才培养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新型教学组织等为牵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与中国科学院等联合培养研究生,与中科院大学合办“智能制造菁英班”“智能感知菁英班”联合培养本科生,构建科教融汇育人模式。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车辆工程等2个专业获批国家首批一流专业,且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获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全国一等奖39项。
获批国家级新能源汽车现代产业学院和重庆市首批未来技术学院,支撑重庆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万亿级产业集群,把传统的校企之间“嫁接式”合作转变为“学缘式”合作,探索出了一条全新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模式。开展“项目牵引式”教学改革,积极推行“创新工场”,保证了校企合作的稳定性和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形成了教育链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学缘式”产教融合新模式,相关成果获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牵头1项)。
5.服务社会
获教育部首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孵化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国资委首批“启航”企业。专利转化合同金额连续2年位列全国高校50强,在科技部单项成果转化榜中居全国第7,成果转化入选中国产学研合作“十大好案例”。
II 仪器科学与技术
本学科主要依托单位为:“机械检测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要从事精密微纳传感技术、智能传感器等涉及精密测控及高端装备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已经取得了一批在国际、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成果。近五年来先后突破性地承担了一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大仪器专项、“863”计划等高水平、高难度的课题,先后申报并获准国防科工局“军品配套”项目和总装备部“背景预研”项目,承担了一批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及横向项目,获省部级及以上奖项1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中国专利金奖1项,重庆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二等奖等7项;获国家级及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4项;出版专著、教材6部,发表学术论文210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91篇。已凝聚形成了围绕“精密时栅检测技术”与“高端机床与武器装备”两大主流方向拓展的4个特色优势学科方向,组建了一支国家级拔尖人才为带头人的较高水平的学科团队和研究队伍,建立了机械检测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市发改委工程实验室等条件良好的科研平台和科研基地,构建了“科学基础、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有较好的社会声誉和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