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融合课程思政的力学系列课程教学模式


机械工程学院 邵家儒


作者:

点击:

日期:2022-07-30

  


课程思政是国家战略部署的新课程建设方向,教育部明确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充分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力学类课程是理工科院校中机械、材料、航空、交通、土建、水利等相关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在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充分挖掘力学课程的思政元素,通过课程思政引导专业基础课程改革,对于提高对力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加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最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力学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力学课程逻辑性较强,涉及较多的公式推导和例题讲解,各章节之间的联系密切,力学课程思政建设存在以下四个问题:

1. 角色定位中思政教育者认识不准

诸多力学课程教师认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及相关思政课程教师的工作,自己只要教授力学知识即可,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分割,没有发挥出思政教育者的应有作用。力学课程教学不仅应包含专业知识,更应包含价值观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从理想信念层面思考所需力学知识的价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每一位力学人所必须具有的素养,也是全面践行三全育人的必然要求。

2. 教学内容中思政元素挖掘不深

力学知识体系经过长期发展已经比较成熟,教学案例也比较丰富。然而力学思政案例库建设却刚刚起步。教学内容中的案例都是用来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并反映缜密的逻辑关系,对案例背后的社会服务及人文精神表现不足,对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够深入,缺乏德育的学科思维和学科素材,没有系统性。力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是可以通过挖掘知识点所对应的实际问题而精心设计的,很多案例的背后都有强大的人文精神支撑。

3. 教学活动中师生联动缺乏共鸣

力学课程各知识点之间联系紧密,前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会对后边知识点产生很大影响。目前,大多数力学课程教学是采用板书与多媒体结合的方式开展的,由于力学知识点具有较高的难度,本身就需要精力的高度集中,如果教学环节中上下联动不足,则极易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的被动倾听者和沉默者。在力学知识与思政要素的结合点上,更要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交流,不能产生强烈共鸣就难以推动课程思政建设。

4. 课程考评中德育因素比重不够

在学生的考核及对教师的评价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德育因素不足或流于形式等情况。学生的考核通常基于大纲中所规定的知识点,将课堂表现及最终笔试成绩等按照一定比例相加得到,整个过程中忽略了德育因素。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标准也未在核心价值观培育、职业道德塑造等方面体现,从而使得整个教学环节的考核流程中德育因素欠缺。

二、力学课程思政建设思路

1. 根据课程思政建设要求调试教学内容

根据力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合理设计静力学、运动学以及动力学相关教学内容,转变教学观念,重塑教学培养目标,除了基本知识点以外,在教学大纲中加强对职业道德素养与社会价值观层面相关要素的考量,注重加强立德树人培养目标。重构课程教学内容,改进原有的多媒体课件,任课教师对应最新大纲转变教育观念,明确力学课程的目标和意义,在力学相关知识的传授和相关技能的培养过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 结合学科特点挖掘提炼力学课程思政元素

基于“大思政”理念和目标导向理念,立足于思政育人目标,结合学科特点,将思政教育融入于知识点教授的各个相关环节,深度挖掘提炼力学课程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如在绪论教学中引入钱学森、郭永怀等大师的事迹,学习忠贞报国的信念;在平衡计算中,引入钱塘江大桥案例,并插入战争时期的相关事迹;在动力学学习中可以引入中国航天员太空工作3个月等案例,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3. 开发静力学、运动学及动力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和案例库

组织教研室老师定期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相关讨论,每月一次案例分享,通过相互影响、相互启发,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力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法。通过工程实际工况,深入挖掘对应力学课程的隐藏思政点,在讲解静力学、运动学、动力学相关专业知识同时,将工程价值上升到思想政治高点,使学生对思政点的理解更加深刻,并根据不同专业的课程特点,建立可以共建共享,但又能体现车辆、材料、机械等不同特色和切入点的案例库,及时向全体教师推广。

4. 建设力学课程思政教育评价体系

结合力学的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以问卷调查、同行评价、教学督导、教学反思等手段,多管齐下多方位共同对聚焦教学效果。向力学课程相关教师及时反馈评价结果,同时不定期根据学生及同行的评价和反馈结果进行深入讨论研究,不断改进和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以适应新时代对力学课程思政建设所提出的新要求。

三、加强力学课程思政建设中心的引领作用

面向力学课程建设课程思政建设中心,能够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以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质量为核心,以转变师生思想意识为根本,这对于力学乃至其他力学课程的建设具有催化作用,能够大幅提高力学课程的思政育人效果。其建设思路包括以下四点:

1. 明确主体责任,建立力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以“立德树人”作为力学课程思政工作的中心,做好力学课程的整体及案例规划。将课程思政纳入力学系列课程建设年度重点工作予以推进,校、院、系三级联动,将力学课程的思政和教学工作紧密结合,为力学系列课程思政工作的实施、研究和创新提供技术支撑。

2. 把脉学生需求,结合专业特点创新教学载体

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和专业特点,将思想政治理论与其力学课程结合,实现教学协同、科研协同,通过多媒体技术生动演绎爱国思政课,在潜移默化中将无形的价值观与有形的专业知识深度融合,使相关力学课程成为国家思政教育的鲜活载体,使课程思政教育入脑入心。

3. 改进考核标准,建立力学课程效果评价激励机制

引导教师围绕思政理论的最新成果,开展各级别课程思政项目研究,建立课堂育人效果“双评估”标准,增强对力学课程课堂育人效果的评价比重,扭转以为力学课程重教学、轻育人的情况。在考核中严格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制度,完善教师年终评聘考核机制。

4. 引进培育并举,扩大力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师队伍

通过引进、培育、评比等方法,选树一批优秀的力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师队伍,带动力学系列课程思政向纵深发展。建设一支由教学名师、优秀教师带头的力学系列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青年教师骨干队伍,通过齐心聚力,构建力学课程育人“合力”效果,形成了各类力学课程“合唱”的育人统筹模式。

四、建设理论力学课程思政教育评价体系举措

1. 建立基于多元化学习情境的考评与反馈机制

学生通过线上视频、多媒体课件、在线作业与测试、在线讨论,线下翻转课堂等多元化的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使学习途径多样化,学习空间立体化,学习时间和方式机动化,学习手段实践化,对平台数据、线下理论课、翻转课全方位学习过程实行评价,持续改进教学活动,使学生忙起来,教师强起来,科学伦理观念更加明确。

2. 加强教学过程考评机制建设

以OBE 教学模式为抓手,加强教学过程考核,持续改进,不断完善课程评价和考核体系,增加产学合作、第二课堂方面的考核,进一步提升课程实验的综合性,项目设计的实战性、课程设计的挑战性,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3. 总体评价和自我评价有机结合

课程总体评价主要从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融合情况、教学氛围、教学方式方面进行;学生自我评价主要从专业态度变化、价值观变化、科学伦理、专业能力等方面进行。

4. 通过课程评价激发课程思政内生性改革

全面提升课程思政实施效果,通过阶段性评价深入了解课程思政开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通过“评价-反思-改进”路线推进教学改进和课程优化,持续提升课程思政内涵融入课堂教学的水平。

综上所述,力学课程思政建设中解决了教育者认识不准、思政元素挖掘不深、师生联动缺乏共鸣、德育因素比重不够等问题,建设过程中根据思政建设最新需求改进了力学课程大纲,进一步明确了教学目标,优化了案例库和考评体系,发挥了力学课程思政中心建设引领性作用,提高了课程思政育人效果。


关闭